黄建生:构建河北文艺的平原审美意蕴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4-10-31 09:05:20 责任编辑:侯猛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构建和提升华北平原的审美意蕴,当然有多种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立独特的平原意象群。华北平原平坦宽阔,沃野千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桥一树都充满了灵性和美感。平原上挺拔的白杨树、弯曲的小河、起伏的麦浪……这些纯朴的物象,通过深度挖掘,把“象”加以“意”化并形成审美状态,使之既是具体的,又是符号化的,就可以化为文学艺术中鲜活的血液,承载永恒的乡土情怀,增强作品的意蕴空间,进一步拓展文学艺术呈现的维度。如莫言,通过红高粱、生命力、狂野等高密东北乡的意象凸显,把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扩展为世界性的舞台;像迟子健,用不断出现的黑土、白雪、森林意象,让人们发现东北黑土地粗狂外表下的温婉情怀和生命力。

  此外要着力描绘华北平原的风景画和风俗画。乡土大地上的自然风景是创作者人文精神的载体,它们意味着家园的温暖、文化的芬芳。风景画在文学作品中,自古以来就是诗性的栖居地,细腻的风景描绘对于作品诗意空间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可使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替代的审美色彩。文艺创作将华北平原物化的自然美表达出来,借助平原的气韵风华,它的寒暑交替、晴雨晨昏,就能形成与其他区域文化的反差与落差,展现出这一区域文艺作品的审美形态。风俗的美,是特定区域人民的创造,也是特定区域人民体验到的动人心魄的美的外化。文艺作品中的风俗描写、人情世态,比曲折故事本身更具一种引人反复吟唱的美感,蕴含着更丰富的审美情感和历史情感。所以在审美情感的深层强化风俗描绘,对挖掘人性的深度,凸显作品的文化意义,提高作品的审美张力,都大有裨益。华北平原作为传统农耕文明的代表,在人民的生活中保留了很多传统社会的风土人情,创作者在描写自然风景的同时,融合自己的人文情怀,通过描写节日活动、神话传说、民歌谚语等,能够为人们呈现华北平原特有的的民俗风情画。将这里的社会风尚、生活习俗、文化传统与历史的变革融合,将人们的勤劳、坚韧等特质诗意展现,就能够呈现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图景,从而写出古老与年轻、博大与浑厚、喧闹与宁静的平原形象,在沉郁缅远的审美韵味中,透露出生活的风云变幻,感受到华北平原的凝重与深沉。

  独特的平原意象群和民俗风情画,也是构成河北文学艺术美学品格的基本要素。通过对华北平原自然景观、风物人情的描述,在使华北平原这一整体意象更加丰盈的同时,也丰富了文学艺术的美学表现力;通过构建博大深邃、清新平和的审美内涵,可让华北平原具有属于自身的话语方式及审美体系,也可以使文学艺术的美感升华成一种与平原文化理想同构的审美境界。这样将河北文学艺术置于全国,甚至世界文学艺术版图的格局中去审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就会鲜明地凸显出来。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