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赴约·河北贡献】中国电科54所技术人员为调试设备连夜奋战

2016-10-18 11:32:4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聂书雪
“54所研制的通信测控系统,让天宫近在咫尺,让普通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宇航员在天上的一举一动。”54所测控系统总师陈建民说。

在北京飞控中心执行现场保障任务的54所技术人员。

54所技术人员高杰在某测控站执行技术保障任务。

燕赵都市报记者 张清通讯员 景希朝 李志广 庄芳

10月17日,长征火箭搭载着神舟十一号飞船,也搭载着国人的希望,飞向天外。位于省会的中国电科54所精心编织了一张密实、高效、清晰、完整的‘天罗地网’,贯穿神舟十一号发射段、神舟飞船与天宫交会对接段、组合体在轨运行段、返回舱着陆搜索救援段的全过程,为指挥员决策,为测量控制飞行器安全运行,为宇航员与地面指挥中心的双向沟通,提供了坚实的通信测控保障。“54所研制的通信测控系统,让天宫近在咫尺,让普通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宇航员在天上的一举一动。”54所测控系统总师陈建民说。

1、反复试验,他们熬夜调试设备

宇航员乘坐返回舱返回地面时,装载54所研制的机载卫星通信系统的直升机,将在搜索救援任务中作为指挥机使用,指挥和引导参加搜索救援的直升机群。这套系统配备新一代卫星通信终端,传输效率更高,信号更加稳定。

54所在接到任务时,距离神舟十一号发射只有几个月的时间。技术人员侯永飞、魏瑞刚、张衡、姚国义4位技术人员,在总师胡小洪带领下,分工协作,放弃了休假,商讨技术细节,攻克技术难关,反复试验,多次到用户处装机验证设备性能。

侯永飞为解决调试和测试中发现的问题,以试验室为家,成宿熬夜,在计算机编译算法程序的空档,才趴在工作台上眯一会儿。“在时间这么紧的情况下,设备就是这么‘熬’出来的。”胡小洪说。

连续奋战,终于在国庆节后完成设备调试。仅两个月时间,他们就向用户交付了新设备!

“交付设备后,还要在现场进行调试和联调。比起石家庄,这里的地面站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差了很多,卫星通信链路无法建立。”发现问题后,胡小洪连夜调齐设备、组织人员,对使用其他卫星接收到的信号强度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及时确定了换星的解决方案。

直升机上拍摄的图像,最终要传输到北京。由于北京的卫星地面站没有能够对准新选定卫星的天线,为赶上第二天的通信系统演练,54所紧急调动2.4米卫星通信车,由技术人员朱晓瑞负责到北京地面站执行保障任务。此时,朱晓瑞在新疆出差1个多月,刚返回石家庄。接到任务后,他于当晚七点带车赶到北京。顾不上吃晚饭,他又立即架设车辆、展开天线、对星测试设备,一直忙到晚上十一点多。

安控系统在神舟十一号任务中,如同飞船发射的安全锁,飞行员生命安全的“保险绳”。回想当初调试设备的情景,项目总师张新社“不堪回首”。在设备连续加电、测试性能的拷机阶段,一个监控软件出现异常,他带着项目组成员连续奋战了15个昼夜。“到了后半夜,实在累了,就在联试房的桌子上铺一块海绵垫,大家轮流休息一会儿。”张新社说。

2、子承父业,他五次参加载人航天任务

为了神舟十一号发射任务,54所为渭南站新研发了一套测控系统。该系统总师高杰表示,时间紧是最大问题。从项目启动,讨论形成方案,采购生产,再经过试验、调试,最后到设备出所,只用了7个月的时间。正常情况下,需要14个月。

设备进站安装的时候,年仅30岁的技术人员姜照昶再次踏上渭南之路。这是他第五次参加载人航天任务,虽然年轻,却是该系统的副总师,“拆除旧设备,用了一些时间。新设备有十余个大机柜,布线,走线,机装,电装,整个安装下来,差不多用了两个月时间。然后进入紧张的调试和联调阶段。这三个月,大家几乎是连轴转,每天都要干到晚上十点以后。”

渭南站调试完毕,姜照昶回到石家庄,刚刚接手新任务不久,就接到了父亲病危的通知。“姜照昶的父亲是某基地技术部的总工程师,渭南站也在他技术管辖的范围内。父子两代都与航天测控有着不解之缘。”高杰说。

姜照昶匆匆赶往西安探望病中的父亲,却只来得及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作为总工程师,渭南站的设备情况都在父亲的职责之内。就在不久前,在渭南站安装调试设备的时候,还与父亲一起讨论技术细节。渭南站刚刚拆除的那套设备,当初安装调试的时候,他在渭南一待就是四五个月,其间,父亲认真地检视设备,务求完美。在姜照昶的印象里,父亲一丝不苟,容不得一丁点儿差错。

办完父亲的丧事,姜照昶再次前往渭南,为一个活动测控站安装调试设备,这一去,又是三个月。

3、工作到凌晨三点,徒步赶回宿地

返回舱着陆后,为提升搜救的效率和能力,54所为主着陆场研制了一系列卫星通信站型。车载站是其中之一。从接到任务,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车载通信站的研制。“正常情况下,装一辆车,至少需要半年。三个月的研制周期,是我们装车最短的一次。”54所卫星通信系统总师李晓芳说。

加班加点是项目组的常态!史上最快速度,是大家用汗水换来的!设备出所后,进入调试和联调阶段。“三个月里,尤其是最后一个月,项目组的成员几乎每天都干到晚上十点以后。项目组的沈玉、李东东、朱福奎中秋节还在加班。电装和机装的师傅也大力配合。终于在国庆节前完成了设备装车。”李晓芳说,“十一”期间,他们做了大量调试工作。节后,在与北京指挥中心进行联合调试后,10月12日,沈玉、李东东随车奔赴着陆场。

“早上出发,连夜赶路,行程1000多公里,晚上十一点半赶到现场,立马开展联调工作,一口气干到第二天凌晨三点多。” 此时,从测试场到住宿地,已经没有班车。沈玉、李东东只好徒步赶回住宿地。荒野静寂,一路疾走,一个多小时才回到宿舍,“已经累瘫了!”可是,第二天还要早起,继续调试设备。

由于参与搜救任务的无人机要具备全天候作业的能力,所以现场保障人员也要随时待命。“保障人员经常要凌晨一两点钟起床。有时,晚上睡得很晚。非常辛苦。”54所无人机数据链系统负责人袁旭猛说。

“不管在哪儿做技术保障,精神都是高度紧张的。”测控系统总师陈建民说,几乎每次载人航天任务他都会去现场。这一次,他再次前往天地通信监控中心进行技术保障。10月16日晚八点,进入中心的机房,整宿没有合眼,直到听到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的喜讯,他才暂时松了口气。

4、改造设备,异国他乡奋战20天

巴基斯坦,卡拉奇。这里有54所研制建设的天地通信车载站。从设备出所开始算起,这些设备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风雨,老化严重,存在许多隐患。为更好地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54所技术人员李建平、樊书军、李庆华、孟小勇一行4人,受命对该站点进行设备改造,更换天线,重新布电缆,调试设备,消除隐患。

“到国外出差,人手不足并不是最突出的问题。出发前,我最担心的是工具不足。为完成好任务,我尽可能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预期,并准备了一大箱子可能用到的工具。”李建平说。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遇到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车上装载的天线被腐蚀严重,好多螺钉都锈死了。拆卸旧天线的时候,有个螺钉,他们用了很多方法都拧不动。“我们带了好几种扳手,但是臂力都达不到。现场条件差,找个套筒类的物件都很难。最后,我们连松动剂都用上了。也终于找到了一个类似套筒的东西,套在扳手上。光卸这个螺钉,就花了两个多小时。”李建平说。

天线重达200多斤,高2米。这个庞然大物要安装在1.6米高的天线座上。现场只有一个简陋的吊车,将天线吊装上去后,吊车就撤走了。随后的几次调整方位,都靠他们4个,用手拉肩扛的方式转动天线。“在国内,一般安装这样的天线,需要5-6个人。负责天线安装的李庆华、孟小勇,付出了很多辛苦。”李建平说。

在对设备进行连续加电的拷机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不少隐患。李建平告诉记者,他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现场条件所限造成的。在国外执行任务的困难,就在于此。为了让车载站平稳停在路面,有六个千斤顶分别支在六个车轮处。垫千斤顶的是橡木座,李建平他们去的时候,这些底座都烂透了,下面是一窝窝的蚂蚁。“重新找东西垫好千斤顶,费了不少劲。”

尽管条件很艰苦,但是在李建平的统筹考虑、合理安排下,他们奋战20天,终于圆满完成了卡拉奇天地通信设备的改造任务。

相关新闻

邢台师生观看飞船发射

2016-10-18 11:19:13

10月17日上午7时30分,神舟十一号飞船点火发射,邢台桥西区幸福源小学师生利用校园城域网一体机收看了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的全过程直播。

“神十一”发射成功激发唐山市青年学生航天激情

2016-10-18 10:33:16

10月17日 7时30分28秒,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消息传来,我市的学子们难掩心中兴奋之情,一时间,飞船、航天、太空成了他们热议的话题。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习近平致电表示热烈祝贺

2016-10-18 07:21:17

神舟十一号奔向天宫,我国载人航天再启新程。北京时间10月17日7时49分,执行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2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