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会师长征终 中国安宁由此始

2016-10-21 10:23:41 来源:燕赵晚报 责任编辑:见习编辑郑晓娟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游客在会师门游览。

魏继征边裁剪衣服边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

红军会宁会师旧址。

    □甘肃会宁专电 特派记者 文/董世杰 图/尉战魁

    会宁大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兵力、装备处于绝对劣势且无后方依靠的状况下,冲破了国民党数十万部队的围追堵截,纵横十余省,行程25000里,胜利会师在丝绸之路重镇、历史文化名城会宁。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从此,开始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毛泽东感叹“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从甘肃省会兰州东南方向出城,乘坐长途汽车从青兰高速到会宁的4个多小时里,道路边的黄土丘陵,大都鲜有植被。会宁,这座甘肃中部黄土高原上的古老小城,素有秦陇锁钥之称。会师门,实际上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1936年10月2日凌晨,红一方面军直属骑兵团从西津门打进会宁城,打响会宁会师的第一枪。会宁县城虽不大,但是依旧保存着一座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城楼,城墙高10米,城楼高7米,原名西津门,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会师门,城楼改名为会师楼。当年,红军战士正是打开了这座城门,占领了会宁城。

    昨日下午,站在会宁街头,红军路、长征路、会师路是这座小城的主干道,眼前驶过的出租车车门上,印制的红军军旗鲜艳夺目,告诉每个来到会宁的人,这里是胜利的会合点,也是新征程的起点。在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大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顶部,一面红军旗帜造型的建筑,鲜红的旗面上写着:“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几个大字。进入大门,迎面正对着的就是会师门城楼,城下广场上,是当地政府部门刚刚举办过庆祝活动的舞台,鲜红的颜色,造型新颖。

    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理委员会主任杜永胜介绍,1936年9月下旬,毛泽东和周恩来商议三军会师的地点,周恩来表示和彭德怀商量过,认为在会宁为好。会宁北依黄河,东南紧靠西兰公路,有秦陇锁钥之称。毛泽东在了解了国民党军队的兵力部署后,决定在会宁会师。毛泽东说:“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古人虽然起了个好名字,可人民仍然没有得安宁,现在三军一会合,人民就会得安宁。”

    不忘救命恩 年年祭奠小红军

    昨日下午4时,位于甘肃会宁县城东关的一家裁缝铺里,年近花甲的老裁缝魏继征正在忙着裁衣服,他右手握一把大剪刀,沿红布上的一条粉笔线麻利地将布剪开。说起80年前,一名年仅14岁的小红军战士救了魏继征父亲魏煜的事,老人说:“这是真事儿,没有小红军,就没有我父亲,也没有我家第五代的子孙们!”说着他指了指在一旁玩耍的小孙子。魏继征停下手中的活计,搬出一条板凳让座,然后打开了话匣子。

    1936年10月9日上午,住在县城东关的贫民魏鸿儒像往常一样,带着不满3岁的儿子魏煜前往设在邢家台子邢家大院里的红军总司令部,帮助小红军战士抄写文件。大约10时,魏煜和贴标语的小红军战士们来到离县城西门不远的一条街上,忽然从远处传来了敌机袭来的轰隆声,小红军战士扬手大声喊道:“快躲开,飞机要投炸弹了!”街上的人听到喊声,立即散开,隐蔽起来。可是年幼的魏煜还在街头玩耍,敌机的炸弹已经呼啸而来,落在了街头,就在这万分危急关头,一位小红军战士飞身而出,将小魏煜扑倒在地,护在身下。一阵硝烟过后,孩子得救了,小红军战士却躺在血泊中牺牲了。魏煜吓得哇哇大哭,右手被炸掉了两根手指。

    魏继征说,魏煜就是他的父亲,为了报答小红军战士的救命之恩,爷爷魏鸿儒决定把小红军埋葬在自家的祖坟旁边,并立下一条规矩:以后每年清明节,魏家人在祭奠祖先的同时都要在小红军战士的坟上添土,以表达对小红军战士的感恩和纪念之情。魏继征说,他们兄弟三人,名字就是爷爷魏鸿儒分别给起的,继征、续征、长征。合起来就是“继续长征”,他希望后辈儿孙们永远记住红军长征的历史和血浓于水的恩情!魏继征如今也当了爷爷,他一直牢记祖训,每年清明一定祭奠小红军。

    仰望会师塔 缅怀革命先烈

    会宁县宣传部的王学进向记者介绍说,到了会宁县的人们,一定要参观“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塔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红军长征的亲历者、三军会宁会师的见证者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十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最有权威的证明。塔高33.33米,是无限循环的意思,象征着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以后的革命征程,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纪念塔共十一层,呈三塔环抱雄姿,是全国唯一一座以三塔环抱为构型的纪念塔。立意为三军会宁会师像三个历史巨人紧紧拥抱在一起,骨肉相连,团结一致,顶天立地,所向无敌。

    仰望会师塔,仿佛看见中央红军5万多将士鲜血染红的湘江,仿佛看见皑皑白雪覆盖的夹金山和茫茫水渍掩盖的大草地,仿佛看见饥肠辘辘的红军战士用野菜当干粮的情景,仿佛看见西路军兵败河西走廊全军覆没陈尸千里的英勇悲壮,仿佛看见燕赵儿女——红5军军长董振堂被敌人残害,壮烈牺牲的情景……仰望会师塔,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需要我们后人用千倍万倍的真情去珍惜,去爱护。

    每天梦中都是“长征”

    接过本报第二采访小组“不忘初心,重走长征路”的旗帜后,连日来,这面鲜红的旗帜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腊子口、旺藏乡的次日那,再到“陇上江南”宕昌县的哈达铺,穿越川甘交界处的若尔盖雪山草地,转而到达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吴起县,最终到达甘肃省的会宁县,这面旗帜上签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所有人都怀着祟敬的心情,表达了一种传承长征精神的信心和决心。在奔走采访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各自的节点,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探访,几乎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除了行走,就是在写稿,每天的梦中都是“关于长征”。每到一个红色革命圣地,一方面缅怀革命先烈,一方面采访挖掘细节,无数次的感动,让心灵得以升华。

    80年前,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

    新的时代,我们在新长征路上,会更加顽强拼博,奋勇前进!

    点击进入专题

相关新闻

激活红色基因 弘扬长征精神 ——邮储秦皇岛市分行开展党员“政治生日”活动

2016-10-21 10:25:47

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10月14日,邮储银行秦皇岛市分行分组织机关党员来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昌黎五峰山,这个李大钊同志曾先后八次游览、避难、开展革命工作的革命胜地,共同开展李大钊革命经历主题党课学习活动,深切缅怀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