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探访|河北两大烈士陵园的前世今生

2020-07-30 05:30:2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园中英烈身后事

今年5月25日,是左权将军壮烈殉国78周年。

1942年5月25日,左权在十字岭指挥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左权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将领。当年10月,左权等烈士的忠骨,被安葬于涉县石门村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群众习惯地称之为左权将军墓。

1950年10月21日,中央政府内务部和中央军委政治部等单位主持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落成典礼暨左权将军等诸烈士移灵安葬仪式。左权将军等烈士的灵柩,从涉县由汽车运往武安,在武安把灵柩扶上火车运往邯郸。上午11时,左权将军暨诸烈士灵柩的专列抵达邯郸站。灵车从车站前往烈士陵园,谢觉哉、魏传统、杨秀峰、姚继鸣等执绋前导。左权将军的夫人刘志兰、女儿左太北执绋拉灵。由车站到陵园,沿路布满花圈、祭桌,邯郸市各界群众万余人怀着哀悼的心情,肃立道路两旁,向缓缓行进的灵车致敬。在哀乐声中,左权等烈士的灵柩入葬,由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的谢觉哉亲自奠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来唁电,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纷纷送来挽联,毛泽东题词“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无上光荣”镌刻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迎门而立的纪念塔上。

1952年11月1日,左权殉国10周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的归途中,专程在邯郸下车,步行至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缅怀左权。

李静波说:“这座陵园,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大规模的烈士纪念设施,它有一个很明确的任务,就是将左权将军等烈士的灵柩,从各地集中到一起,让烈士有一个安息的地方,也让生者有一个纪念的场所。”

战火纷飞的年代,许多烈士就近安葬在牺牲地,直到解放战争结束后才得以陆续迁入烈士陵园。

白求恩的遗体经历了转移及三次迁葬,直到1952年迁至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最后安葬。

白求恩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年仅49岁。白求恩逝世后,由于当时形势严峻,初葬地始终没有暴露。

直到1940年1月4日,白求恩的灵柩从唐县于家寨村南狼山沟门起出抬到唐县军城南关。1月5日,晋察冀边区举行了白求恩追悼大会,聂荣臻宣读了祭文。此后,白求恩的灵柩被安葬在军城南关古阅兵场西北角的一个高坡上,晋察冀军区为其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墓,并在墓前立白求恩全身汉白玉雕像一尊。

1952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河北省民政厅通知,将白求恩、柯棣华的灵柩一同由唐县军城晋察冀烈士陵园迁葬到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1953年3月15日,唐县政府组织人力准备起出白求恩的棺木,为了保证白求恩墓体不受损坏,工作人员从白求恩陵墓西侧挖开坑道和砖砌的墓壁,用一根大绳把白求恩的棺木拉出来。同时起出的还有一道移葬华北军区的印度援华医生柯棣华、晋察冀军区骑兵团团长刘云彪等人的棺木。

白求恩个子高,棺木是柏木的,比较大,当时用了20多个人一起动手才抬到车上。用大绳拢紧,又担心路上晃动,人们还特意在棺木两边用鹅卵石稳好。

同车运送的,还有当年为防止日军破坏而被村民掩埋起来的白求恩汉白玉雕像,这尊汉白玉雕像与白求恩的灵柩一起迁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这就是今天我们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白求恩墓前看到的雕像,它也成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标志之一。

3月17日中午,运输队到了唐县火车站。下午,白求恩、柯棣华等人的灵柩运送到石家庄火车站。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用马车将灵柩拉回,安葬在陵园内。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建成后,每年来园人数100多万人次。”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党委书记任兆元说,“社会各界人士来到陵园,缅怀祭奠为了新中国和争取民族独立而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其中每年都有国际友人前来拜谒。”

白求恩和柯棣华两位国际友人安葬在陵园后,他们的家人、生前好友都曾不远万里前来缅怀祭奠,曾与柯棣华一起来华战斗过的印度医生巴苏华、爱德华逝世后,部分骨灰被送到陵园安葬。

“在河北许多烈士陵园中,还安葬着很多鲜为人知的烈士,他们同样是时代的英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人。”李静波说。(河北日报记者赵泽众、尹翠莉)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