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雷:赤旗——李大钊轶事

2016-07-01 09:45:4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聂书雪
在我平生的阅读中,第一次震撼心灵的是一篇散文。那便是李大钊女儿李星华写于1943年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她椎心泣血地记述了父亲被捕、被害的过程。

坐落在乐亭县的李大钊纪念馆。

    一、红色萌芽

    李大钊9岁那年,正值清末戊戌变法。

    有一天,他在同村的一位乡贤家看到一本书,反复翻看后,啧啧称奇,爱不释手。在多方求书无果的情况下,便做出了果断的决定——抄!

    这本书,正是清末著名维新派人士陈炽所译的《重译富国策》。此书原文来自于英国经济学家福塞德《政治经济学提要》一书,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方政治经济的概况。李大钊抄录的正是这本书的序言及卷一、卷二的部分内容。整个抄写过程虽时有勾划和重写,但总体来看工工整整。在序言后面,附有抄写时间及签字落款,并盖有印章。经有关专家及李大钊亲属鉴定,确为李大钊真迹。

    据1987年《文物天地》第二期登载的《新发现的李大钊9岁墨迹》一文记载:“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9岁的李大钊,书录《重译富国策》共68页,计1.3万余字。”

    我们可以想象:昏暗的灯光下,年少的李大钊歪着头,一笔一画地认真抄写着。一本薄薄的小书,却像一把小巧的钥匙,渐渐地为他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拨开了眼前恍惚的迷雾。

    此书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它强有力地证明了李大钊9岁已接触西学,并开始有意识地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亦印证了李大钊从童年就怀有“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的伟大抱负。

    多年以后,他在《狱中自述》中写道:“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

    两相印证,大钊所言非虚!

    大钊的童年,灰色且沉痛。

    1889年10月29日,他出生于乐亭县大黑坨村。未及降生,父亲去世。刚刚周岁,母亲归天。刚刚推开生命之门的李大钊,接受的是人世间最悲凉的命运洗礼。祖父李如珍,在艰难困苦中,不顾年老体弱,与孙子相依为命。他每天守着李大钊,把饭嚼烂后一口口喂他。为此,大黑坨村至今还流传着李大钊是吃他爷爷“奶”长大的说法。

    后来,李大钊在回忆自己的幼年时,曾写道:“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姐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抚养成人。”

    1899年,10岁的李大钊在家人包办下当上了“新郎”。

    新娘只有16岁,是同村赵家的一个姑娘,叫做赵纫兰。她缠小脚,不识字,是一个典型的乡下少女。在人们的印象中,家长强制的包办婚姻往往是家庭不幸的根源。但在李大钊身上,这份婚姻却演绎出了别样的色彩。

    李大钊18岁那年,含辛茹苦的祖父也病逝了。葬礼的费用几乎耗尽了全部家产。赵纫兰,这个目不识丁的女人,在李大钊祖父去世后,典当挪借,苦苦维持着李家的柴米油盐。李大钊投身革命之后,她更是在背后默默支持,苦苦支撑,为李大钊奉献了一个农村女人所拥有的一切。

    一朵淡雅的兰花,默默地开放在大钊的身后……

相关新闻

《善行启示录》李春雷

2015-04-09 17:48:23

以细节雕塑真实而鲜活的郭明义
——访《幸福是什么》作者李春雷

2014-07-11 16:31:44

吕振华同志是锐意改革、干事创业、履职尽责和清正廉洁的时代典型。他的事迹是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他代表广大党员干部,回答了一个重大时代命题: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李春雷:赶 考—西柏坡感思【报告文学】

2014-04-17 15:09:56

    生机勃勃的中国共产党,就像一个进京赶考的青衿学子,背负行囊,黎明起身,踏着曙色,向前向前,一路走过南昌、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