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故事】“我的家震坏了,营房就是我的家”

2016-07-22 10:42:59 来源:燕赵晚报 责任编辑:见习编辑郑晓娟
也正是这份工作,让他看到、听到了太多的感人事迹,他为自己所在的部队感到骄傲自豪,如今他想去看看新唐山,看看老战友。

段连珠现在回忆起往事仍很激动。

    段连珠曾是部队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他便开始每天到全团各营、各连了解情况,开始的两天两夜甚至连觉都没睡。也正是这份工作,让他看到、听到了太多的感人事迹,他为自己所在的部队感到骄傲自豪,如今他想去看看新唐山,看看老战友。

    抗震故事①

    ■深情回忆

    震后不到一小时 部队投入救援工作

    1976年7月,段连珠正在驻唐山市开平区炮兵某部机关工作。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左右,段连珠和战友们从剧烈抖动的宿舍里冲出来,四周一片漆黑,附近高耸的电视转播站消失了,营内外通讯联络中断,凭直觉,段连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战士们立即分头去检查,发现营区房屋全部震裂,部分车库、武器库倒塌,所幸无人员伤亡。

    震后15分钟,部队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武器撤到安全地点,并派人携带电台乘车到唐山市区、郊区查看灾情,组织全部人力物力投入抗震救灾。

    凌晨4点20分,部队分四个方向,奔赴附近的电视转播站、开滦疗养院、陡河电厂和三个郊区公社,展开紧张的抢救工作。28日12点前,救灾范围逐步扩大到26个单位。

    地震当中,唐山二五五医院九座三层以上楼房全部垂直倒塌,医务人员和住院人员大部分被压在废墟下。四分队的战士们接到抢救调令后,一口气奔跑了七八里路,到达现场后,一个个头晕心慌,有的甚至呕吐起来。但当他们看到伤病员在废墟下呼救时,一刻也没有休息,立即投入了战斗。笨重的整体钢筋水泥板厚的足有四十厘米,薄的也有二十厘米。没有吊车,缺少工具,战士们就捡起粗钢筋管、暖气管,把一层层墙壁、楼板凿穿,用菜刀、铜锯条把一根根钢筋截断,打出一个个仅可容身的小洞口,清除碎砖石,钻进去抢救伤员。

    有的战士的手脚被砖石、钢筋、碎玻璃砸伤、扎伤,有的手指甲被扒劈了,淌着血,但他们不吭一声。

    营房变临时病房收留伤员

    地震后,段连珠所在部队营房变成了地震伤员的临时医院。从28日4时起,唐山市区、郊区的大量轻重伤员送到部队驻地。外出参加抢救伤员的部队各路人马,开始不明情况,把救出的伤员用车拉往市区医院。当发现各医院均遭毁灭性破坏自顾不暇时,又纷纷折回营房。当天上午,营房伤员就达到了2000多人。

    当时,部队医护人员总共28人,设备简陋,医疗条件与伤员比例相差太远,吃住尤其是个大问题。段连珠所在部队的战士们拿出所有篷布、塑料布等,为伤员遮风挡雨,拿出所有床板、草垫为伤员安置铺位。部队所有伙食单位日夜不停地给伤员烧水做饭,就这样,战士们和伤员共同度过了艰苦的8个昼夜,许多伤员说:“我的家震坏了,营房就是我的家!”

    ■唐山情结

    唐山大地震后救援的日子,是段连珠一辈子最难忘的记忆。尽管已过去四十年,但那一幕幕都清晰地印在脑海里。段连珠所属的部队里,有25名唐山籍战士,这也是段连珠这些年很牵挂唐山的原因之一。

    ■祝福唐山

    段连珠:后来去过几次唐山,看着这个城市越来越美,我打心眼里高兴!唐山和唐山人民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抗震故事②

    女护士辗转多地抢救伤员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有很多的救援者从各地前往震区。在这些救援者中,不乏女性的身影,当时刚20岁的付萍,就是获鹿县医疗队的一名奔赴唐山灾区救援的女护士。

    1976年7月28日下午,正在单位上班的付萍接到紧急通知,要求她和同事们马上集合,前往震区唐山。付萍都没来得及回家收拾东西,就和同事坐上了前往唐山的汽车。当时通往唐山的路况很不好,付萍乘坐的汽车的轮胎有时还会陷到地面裂缝里。一直走了3天3夜,付萍所在的医疗队才赶到唐山。

    地震发生后,唐山的各种物资很紧缺,付萍所在的医疗队只有两顶帐篷,男女分开住。但恰逢下雨,有一个帐篷因为漏雨没办法用,所有人只能挤在一个帐篷里睡觉。

    震后的唐山什么都缺,付萍和同事们生活很不方便。没有专门的地方洗澡,她们就几个女护士一起,到玉米地里进行简单地擦洗;没有伙食,她们就自己去菜地里摘菜回来做;没有水洗脸,她们就用茶缸绑上树枝去地里舀水……

    尽管生活条件如此艰苦,付萍和医疗队的同事们还是每天都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救援中。

    在唐山市乐亭县待了一个星期,付萍就去了丰南。在丰南,她每天一大早就挨家挨户查访,为地震中受伤较轻的人处理伤口。有一些处理不了的重伤员,她就给写一张纸条,纸条上写上伤员的个人信息,让他去机场搭飞机到外地治疗。每天她都要处理很多的伤员,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

    救援后期,付萍又跟随医疗队去了滦南。在当地,她协助医疗队为伤员做手术,还参与到了震后的重建中。付萍的丈夫当时也在唐山当兵,被分配到机场组织救人,但因为太忙,夫妻二人一直都没能见上一面。

    救援者说

    李翠萍:我是1976年8月5日到的唐山,和当时省冶金所的三位同志一同到唐山钢铁厂帮忙。在唐山,我做过物资的登记与发放工作。并且目睹跟参与了震后唐山钢铁厂第一炉钢的生产。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交通瘫痪、物资短缺,但是我们仍然坚持了下来,直到11月底才回来。

    徐用明:我今年78岁了。当年地震时我在邢台威县,是一名外科医生。地震后第二天晚上,我们县的医疗队就到了唐山。我们主要在滦县参加救援,当时每天要走十几里路,在各村进行巡诊。重症病人很多都被送到了外地,我们就给受伤较轻的病人进行包扎、治疗。等病人恢复得差不多了,我们就着手培养当地的医护人员,手把手教他们医疗知识。我曾经作为抗震英雄,参加了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表彰会。

    乔同理:我今年63岁。当年是626门诊部一名护士,唐山大地震时,我和同事组成的医疗队刚刚从藁城下乡看病回来。地震当天晚上就直接从招待所去唐山震区了。在唐山煤矿医学院和唐山师范学院,我们对受伤较轻的老师和学生进行包扎和治疗。那时候伤员太多,很多医疗器械都很紧缺,没有导尿管,我们就把电线的芯拔出来,把外面的塑料皮当导尿管用。在治疗学生的同时,我们还在周边的农村进行巡诊,帮助更多的伤员。在唐山工作了3个多月我们才回到石家庄。然后,我在省三院继续照顾来自唐山的病人。

    征集

    寻找地震救援者本报热线96399等您参与

    本报联合唐山刘氏宗亲会,面向社会征集40年前曾参与唐山地震救援的抗震老兵或医务人员,讲述他们的抗震故事、与唐山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抗震精神的理解。7月底,我们将组织地震救援者赴唐山,参观抗震纪念碑广场、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世园会等地,看看唐山40年来的巨大变化。

    希望唐山地震救援者、知情者拨打本报热线96399与我们联系。

    □文/图 记者 苗静 林建树 通讯员 白鸽 樊戬 李孟华

    点击进入专题

相关新闻

【抗震故事】石家庄英雄钻井队四个月打井二十多口

2016-07-19 11:01:57

1976年8月下旬,卢金川和工友们作为石家庄抗震救灾打井队的成员,进入唐山滦南县,四个月的时间里为村民们打下了二十多口井。

【抗震故事】郝志勋:抗震精神是我干好工作的力量源泉

2016-07-18 10:50:04

岁月流逝,40年弹指一回间,我早已由部队走上电力生产岗位,从值班工、司炉、班长、值长、到厂教育培训中心主任、总公司副经理。多年来抗震精神是我干好工作的力量源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