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文学”的人性意义及社会价值(上)

2016-07-25 16:22:29 来源:环渤海新闻网 责任编辑:孙明霞
唐山大地震过去整整40年了。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对唐山人民来说却是刻骨铭心、记忆永远的。在这40年中,一大批作家投注了满腔的热血和激情,投放了真诚的热心和爱心,用审美的方式描绘了唐山从悲壮到辉煌的发展历程。

    “唐山大地震文学”的人性意义及社会价值(上)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杨立元)唐山大地震过去整整40年了。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对唐山人民来说却是刻骨铭心、记忆永远的。在这40年中,一大批作家投注了满腔的热血和激情,投放了真诚的热心和爱心,用审美的方式描绘了唐山从悲壮到辉煌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回顾唐山大地震文学的生成和发展的历程,回望唐山人民众志成城、相濡以沫走过的风雨历程,探讨唐山大地震文学的人性意义及社会价值,是很有必要的。

    在这40年中,唐山的文化发展与经济繁荣是互相促进的,一批以唐山人为主体的作家面对唐山大地震这一特殊背景下的特定人生状态,创构了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唐山大地震文学”,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表现了人类共通的精神,也构成了唐山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成为唐山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不竭动力。

    在这些作品中,长篇小说有:单学鹏的《劫难》,关仁山、王家惠的《唐山绝恋》,刘晓滨的《等待地震》,董天柚的《凤凰城》,王离湘、刘晓滨的《废墟狼嚎》,晓洲(张庆洲)的《震城》《红轮椅》,刘凤城的《凤凰劫》,祁淑英的《废墟》《唐山大地震记事》,杨玉芳的《凤凰吟》,李焱的《平安扣》等;中篇小说有:关仁山的《北方图腾》,张翎的《余震》,何玉湖的《震荡后的震荡》,刘宝池的《灾难人生》等;短篇小说有:孙少山的《八百米深处》,方明的《灾变》《老家根》,杨崇德的《唐山往事》等;诗歌有:张学梦的《蓝色的纪念》,珂宁的《这一条裂带》,徐国强的《悲壮》《大地震十六年》《蓝光》等;长篇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有:钱刚的《唐山大地震》,刘晓滨的《唐山,唐山!》,王立新的《地震与人——唐山震后心态录》,唐山文联编辑的《震中一日》,唐山市政协主编的《唐山大地震百人亲历记》,民进唐山市委等单位编辑的《唐山地震孤儿今日》,庄连顺、赵学刚、姚玉忠主编的《唐山,共和国的骄傲》,张军锋主编的《唐山大地震经历者口述实录》,王子平主编的《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新唐山崛起给人们的启示》,王素女主编的《唐山四十年:从悲壮走向辉煌》,民建唐山市委、唐山市文联和丰南区文联编著的《四十人,四十年》,李志强的《地震往事》,曾文友的《大地震期间的领袖们》《唐山大地震与警察》,魏凤江的《没有平复的震颤》,陈祖豪的《震后余生》,王林梅的《期待每个黎明》等;散文有:马嘶的《记忆·追思·放谈》,长正的《经霜焦竹声更高》,王剑冰的《二十年后》,赵朕的《唐山地震日记选片》,李永文的《吊兰飞翠》等;广播剧本有:墨微的唐山地震生活“三部曲”——《三个人的月亮》《唐山孤儿的故事》《天堂之梦》等;电视剧本有关仁山、王家惠的《唐山绝恋》,冯思德的《方舟》,张翎的《余震》,赵恩舫、孟翔聚、刘晓滨的《唐山故事》等;电影剧本有:高型、孟森辉的《蓝光闪过之后》,苏小卫、张翎的《唐山大地震》,姚建国、朱家宏的《但愿人长久》等;文学评论有:杨立元的《30年,回望那座文字里的家园——唐山大地震文学纵横谈》《唐山大地震文学初探》《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建构——谈唐山大地震文学》《唐山大地震文学论》,杨迎新的《唐山大地震文学综论》等。

    其中部分作品荣获全国广播剧金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等全国和省市优秀作品奖。在40年的风雨历程中,“唐山大地震文学”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建构过程,显现了重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深刻地探索了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

    唐山大地震文学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灾变文学,写出了在惨绝人寰的大灾难面前,英雄的唐山人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营构和谐社会,逐步完善自我的伟大精神。这主要表现在:

    (一)追寻唐山抗震精神和它对人类生存的启示意义。唐山大地震文学积极地追寻唐山大地震对人类生存的启示意义,努力探求在大地震中所形成的唐山抗震精神。如《唐山,唐山!》《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不仅用历时性的手法纵向表现了唐山在瞬间被摧毁的惨绝人寰的大劫难和英雄的唐山人民相濡以沫、栉风沐雨、奋勇拼搏、重建家园的艰难历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大量典型的事实启示人们:大地震是一种摧毁,也是一种建构,唐山人正是在与大地震的抗争中,坚强了自己,健全了自身,完善了自我。诗歌《蓝色的纪念》用诗性的语言描述了在大灾大难中,解放军女护士犹如天使般地降临在废墟上,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和强烈的人文关怀给人们以希望和新生。《这一条断裂带》《悲壮》《大地震十六年》《蓝光》深刻地揭示出在这毁灭性的灾难中,唐山人不仅创建了新唐山,也建构了唐山抗震精神和新唐山人文精神。《唐山绝恋》《震城》表现了英雄的唐山人用自己的劳动、用爱来弥合灾难给唐山人带来的创伤。

    (二)深刻探视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的作者钱钢说过:“人类在未曾经历灭顶灾难之前,很难想到生存与生命的涵义,也很少意识到生存本身需要怎样的坚韧与顽强。”唐山人正是通过大地震的生死劫难升华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们面对死亡超越死亡,面对灾难战胜灾难。《劫难》《等待地震》《凤凰劫》《凤凰吟》《红轮椅》等作品以深刻的笔触探视了生命的深度和生命的价值。这些作品写出了在大地震后,唐山人民“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人文情怀。可以说,这些作品彰显了唐山抗震精神,表现了唐山人民的英雄壮举,成为唐山人民意志和精神的物化形态。唐山人民正是在与大灾大难的抗争中不断地生发出坚毅顽强、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和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健旺生命力,表现出了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深刻思索了地震对社会发展和对人类生存的警示意义。唐山大地震文学是真善美的集合体。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它必须以唐山大地震的真实情况为素材,否则唐山大地震文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地震文学早期的作品,如《劫难》《地震与人——唐山震后心态录》《唐山大地震》《震中一日》等,是以唐山大地震实况作为主要内容告知世人和世界的,突出了时效性,强调的是真实性;以后的《唐山大地震百人亲历记》《唐山地震孤儿今日》《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新唐山崛起给人们的启示》等,除真实的再现外,也有了对大地震带给人们深刻启示的理性思考,以及对抗震精神、人性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追询和拷问。因此这些作品就具有了文学、史学和哲学的多重价值。

    二、真诚地探寻了人性的美好和人类精神的伟大

    唐山大地震文学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大地震的劫难历程,也真诚地探寻了人性的美好和人类精神的伟大。

    (一)在生与死的节点上,深入地探求人性的意义。唐山大地震文学在对大地震的灾难作出真实呈现的同时,也对人性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探求。这些作品认为,在灾难面前人是渺小的,无能为力的;但在与灾难的抗争中,人却是伟大的,无所不能的。《三个人的月亮》《但愿人长久》《唐山孤儿的故事》《天堂之梦》《唐山绝恋》《地震往事》等,都表现了唐山人在生与死的节点上,在生命和生活处于绝境的时候没有各自逃离,而是以相互救援、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生死与共、相濡以沫的人间道义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与地震灾害勇敢地进行抗争,实现了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如《震中一日》生动地展示了唐山人民在危难中的美好心灵,在生死面前患难与共、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以及百折不挠、披坚执锐的进取精神。《唐山四十年:从悲壮走向辉煌》站在历史的高度回眸了唐山震后40年来从悲壮走向辉煌的历程,讴歌了党的关怀和全国人民对唐山的大力支援,赞美了解放军与唐山人民的鱼水深情,弘扬了唐山抗震精神,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净化。这些作品也表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在这样的灾难极限中所凸现出来的人类至爱弥合了灾难带给唐山人的巨大创伤,使唐山人的精神得到升华,人格趋向完善,人性走向完美。这种人性大爱是唐山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不竭动力。震后40年来,唐山人民用自己的行动使得这种人性大爱得到了高扬和拓展。

    (二)以浓烈的悲悯情怀,彰显人类精神的伟大。唐山大地震文学充满了悲悯情怀。首先,表现在以人为本,对人们生命的高度珍爱和和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如《唐山,唐山!》等作品总结了人类抗拒灾害的丰富经验,负载了历史积淀之后的沉重思索,有强大的反思力量。其次,表现在广大地震工作者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如《震城》《唐山绝恋》等作品中,表现了地震工作者在大劫难面前坚守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关心他人胜过自己的悲悯情怀。再次,还表现在作品不仅记录了灾难,更重要的是写出了灾变,即在大灾大难面前人性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如《等待地震》《震荡后的震荡》《灾难人生》等作品,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唐山人民发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面对人类的大劫难不怕艰难险阻,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这种悲悯情怀不仅是唐山抗震精神的坚实内核,也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和人类精神的实践化。

    点击进入专题

相关新闻

唐山抗震40周年启示录:涅槃重生

2016-07-25 15:34:44

唐山40年,创造了迅速崛起的奇迹,是“中国力量”的充分体现!

彰显“四个自信”的涅槃重生——唐山抗震40周年启示录

2016-07-25 09:07:20

唐山40年,创造了迅速崛起的奇迹,是“中国力量”的充分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有力印证!

唐山抗震纪念墙补录104名罹难官兵

2016-07-24 10:25:45

近日,记者前往地震遗址公园采访,遇到了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及时向上级报告灾情的解放军报务员吴东亮等人。当日骄阳似火,游人稀少,记者看到几位60岁上下的来访者伫立在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下,仰头望着墙体的某一处久久不肯离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