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这个村走出近600名大学生 不少在国家部委、高校就职

2016-10-19 15:24:37 来源:河北新闻网综合 责任编辑:聂书雪
据介绍,现在常住在村的有两千多人,村里走出将近600名大学生,有的还是博士后、博士,不少在国家部委、高校等就职,因此,“身边榜样的力量”,使得村里学风兴盛,村民最为注重的就是教育。

邢台这个村走出近600名大学生 不少在国家部委、高校就职

邢台这个村走出近600名大学生 不少在国家部委、高校就职 

燕赵都市报驻邢台记者 邢云 文/图

安静、祥和,乍看上去,邢台县太行山村“龙化”与其他村庄并无二致,但去过的“驴友”无不对其厚重的文化氛围赞叹连连。有几个数字可见一斑。资料显示,仅清一朝便出了一个进士,两个举人,一百二十多个秀才。时至今日,该村仍延续着文化基因。村里粗略统计,两千多口人走出了将近600名大学生,其中不乏博士、博士后,可谓户户都有大学生,村里人才济济。

1、龙化?龙华!

出邢台市区沿邢(台)左(权)公路西行20余公里,再沿一条乡间公路前行不远,便有一个名为“龙化”的山村。这里初入太行,属低山丘陵地带。

龙化村系邢台县太子井乡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村边有个旱水井岩刻,上边依稀可以看见“武平五年四月十四日”的字样;还有水峪岩刻,上边是“武平五年四月十四日慧远”的字样。也就是说,早在北齐平武年间,龙化地界就有人择水而居。

龙化村因寺得名。其附近有个“龙华寺”,龙华寺香火很盛。嘉靖《顺德府》记载:“龙华寺,在县西五十里,为元至正年建(公元1341—1367年)。”很多人围绕着寺庙讨生活,渐渐就成了一个村落,也就是龙华村。

除此,在村西南的沙河北岸有“西坚固古瓷窑遗址”,出土了北齐—隋唐时期的瓷窑残壁、石臼、石碾、石槽等窑具及瓷碗,证实这一带曾是著名的“邢台白瓷”发源地。

龙化村原叫“龙华”。村干部梅永彪介绍,上个世纪“地名办”规范村名,为区别于柏乡县的龙华,他们的“龙华”才改成了“龙化”。

“龙华”的印迹在村里比比皆是。比如村里的“皋”上,还刻写着繁体“龙华”字样。村里那些有文化的老人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梅永彪说,他们正准备申请恢复“龙华”村名。

2、闭塞的古村初绽芳颜

龙化村的四大氏族:范、张、郭、梅,是村中的大户,无论是哪一家,也都是院落成片。即便是在当下农村也是气象巍峨,历史上,属于地道的乡绅财主。

除了这四大姓氏,还有少数韩姓、杨姓。旧时,范、张、郭姓都立有堂号,梅姓虽无堂号、祠堂,却常训导后辈“缅怀祖辈宗德,咏诵孔孟圣典。”

一棵虬枝古槐记录着古村的沧桑。在龙化村郭家的老院落群,有一处老屋的外墙上,一连镶嵌着六个拴马石,依稀可以想象得到当年郭家人来马往、门庭若市的样子。

最有观赏价值的是村里现保存较为完好的石头街道、石头房子。

龙化村地处太行浅山区,以往交通不便,很是闭塞,即使现在也只有新修的村村通公路与外界相连,因而至今保存着非常原始的明清古建筑。

其周边流传着“祁村的瓦房、龙化的楼,要看平房石坡头”的俗语,说明龙化的石楼很有特色。

龙化保留着超体量的明清民居。记者走访时注意到,该村的建筑属于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北边上房多为二层楼,一层住人,二层储藏,房顶由灰石夯实,多平顶。房房相连,合理紧密,以姓氏聚集,表现出古人珍惜土地、和睦相处的家风。

那些明清的老院落,现在基本上已经没人居住;好多已经坍塌,或者半坍塌。如今,很多村民搬出古村,在附近的地方盖起了崭新的砖房,老村里更显得古老又凄凉。

相关新闻

八旬夫妻隐居山洞半世纪 四个子女出两个大学生

2016-10-18 17:52:17

1963年,梁自付的第一个孩子在山洞出生,随后,另外三个孩子也相继在山洞出生。一家6口人,就挤在山洞里面生活。虽然极度贫寒,但梁自付宁愿自己吃苦,也要让孩子上学。

河北体院大学生创业修得“正果”

2016-10-08 09:08:43

金秋九月,唐山中心为体院大学生在唐山创业者开设第一个竞彩店,站号1302010732101,地址:唐山市迁安市奥体中心999-1-60-2号。

河北大学生实战创意茶罐设计 优秀作品将定量生产

2016-10-10 14:43:25

尖荷行动河北站将由来自北京、大连、郑州、石家庄的六位一线知名设计师,带领三所院校的六组学生进行创意茶罐设计,优秀方案将会定量生产成品进入市场,所有实战案例将进行全国巡展。

热门推荐